近日,平罗县人民法院陶乐法庭成功化解了一起标的额高达970余万元的火灾事故侵权责任纠纷。案件最终以原告撤诉告终,但最令人惊讶的是,被告竟自愿“让渡”了120万元的债权。这笔“巨款”为何说不要就不要了?这背后不是简单的慷慨,而是一场充满智慧的双赢抉择。
灾难突至,合作伙伴对簿公堂
2024年,本是企业扩产、合作共赢的开端。原告宁夏某农牧公司向被告青岛某牧业公司采购了先进的蛋鸡养殖设备,期待大展拳脚。然而,2025年4月,一场因外部电焊作业引发的火灾,将原告崭新的厂房和设备吞噬殆尽,直接损失近千万元。悲痛与焦虑之下,原告认为被告设备供应商提供的湿帘存在安全隐患,一纸诉状将其告上法庭,索赔全部损失。昔日的合作伙伴,瞬间站到了法庭的对立面。被告则倍感委屈,亦起诉货款予以反制,同时坚称设备已验收合格且火灾责任在对方,双方各执一词,矛盾尖锐。
陷入僵局,“全赢”或“全输”的零和博弈
案件事实清楚,法律关系明了,如果法院就案办案,一纸判决也并非难事。但承办法官敏锐地意识到,这起案件绝不能简单地“一判了之”。
对于原告而言,即便胜诉,漫长的程序也可能让其倒在复工复产的路上。对于被告公司,一场官司无论输赢,损失的不仅是一笔货款,更是一个重要客户和多年的市场声誉。这俨然成了一场“双输”的博弈。
峰回路转,一百二十万让渡破冰
面对僵局,陶乐法庭的干警们没有放弃。他们转变思路,从“居中裁判”转向“主动服务”,多次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引导他们跳出诉讼看全局。
“如果原告倒了,你们的尾款将彻底无法收回,还会失去一个潜在的长期客户。”“如果现在拉一把,帮助恢复生产,未来的订单和行业的赞誉,或许远胜于眼前的尾款。”
法官的话语,点醒了被告公司。经过深思熟虑,被告公司作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在起诉原告公司欠付的设备尾款范围内,自愿让渡120余万元,帮助企业复工复产!
这一举动,成为了打破坚冰的暖流。原告公司负责人深受震动,不仅当即申请撤诉,更表示:“你们在最困难的时候拉了我们一把,我们接下来的设备采购和升级,一定还找你们!”
破局远见,“舍”即是“得”的商业智慧
一场看似不可避免的“厮杀”,最终以原告撤诉、被告让利、双方携手共赴未来的圆满方式落幕。这一百二十万的“舍”,舍弃的是僵持不下的债务,得到的却是忠实的客户、修复的合作关系、千金难买的商誉以及一个更为稳固的市场。
平罗县人民法院通过这起案件的成功调解,生动诠释了“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它证明,司法的力量不仅在于明断是非,更在于能够化干戈为玉帛,引导市场主体从“零和博弈”的对抗思维,转向“合作共赢”的发展智慧,为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司法动能。